在胶东半岛的碧海蓝天之间,莱州海草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,静静守望着千年的渔耕文明。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之一,海草房不仅是莱州人的生活记忆,更是胶东半岛海洋生态智慧与工匠精神的结晶——莱州海草房:胶东渔耕文明的“绿色遗珍”。
过西村的这座海草房已经120多年了
一、建筑特征:自然与匠心的融合
莱州海草房的主体墙体多以原始石块、砖石混合砌筑,厚实的墙体可达80厘米以上。这样的设计让房屋具有极强的隔热与保温性能,无论酷暑严冬,屋内始终温润宜人。最为独特的地方莫过于屋顶,大量采集自浅海的大叶海苔等藻类,经过晾晒、叠压,无需胶合剂,便层层覆盖成陡坡高脊,形成约50度的倾斜。这一构造不仅顺应了多风多雨的沿海气候,实现了快速排水,还让海草屋顶具备防虫、防火、防霉的多重优点,耐久性可达半个世纪以上。厚墙与草顶的结合,成就了冬暖夏凉的舒适宜居之所。
生长在浅海里的海草,会被海浪推到海边,晾干后,人们会把他收集起来
二、历史渊源:千年传承的文化印记
莱州海草房起源可追溯至秦汉,宋元时期工艺日趋成熟,明清时达到鼎盛。过去,每有海潮过后,长长的海滩上会遗留下成卷成卷的海草,用马车运回来晾干后,就可派上用场。如今,朱旺村、海庙于家村、东泗河村等成为海草房的重要分布地。朱旺村现存海草房670余间,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海草房聚落之一,最古老者已有数百年历史,见证着一代代莱州人的生产生活。
海草房不仅仅是一种居所,更承载着胶东渔耕文化的独特记忆。它与北京四合院、徽派民居齐名,被誉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之一。2016年,莱州海草房苫制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胶东渔家智慧的鲜明标识。
过西村的百年海草房
但是,由于受现代建筑的冲击,莱州海许多海草房老宅因年久失修、人口流动而逐渐消失。现在,随着沿海旅游业的红火,许多有眼光的渔民,已经意识到保护海草房的重要意义,不少的住户还到处寻求海草对那些百年老屋进行修缮维护,使其尽量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,以待将来开辟农家游。朱旺村已将海草房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管理,力图守护这份文化瑰宝。
三、文旅融合:非遗焕新,别样风情
近年来,随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推进,莱州海草房焕发出新的生机。朱旺村以“春赏白菜花田、夏游金沙滩、冬宿海草房”的全季旅游链吸引八方游客,改造后的“海院里”、海草房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,相关抖音话题播放量累计超3000万次。许多海草房被活化为咖啡馆、渔家乐,游客在体验赶海、挖蛤蜊、钓蛏子等渔家乐趣的同时,也领略着非遗民居的历史厚重。
退潮赶海挖蛤蜊
四、守护莱风遗珍,绵延海韵人生
莱州海草房,是大海的馈赠,是时间的礼物。它用一片片海草、一块块石头,勾勒出千百年胶东渔耕文明的坚韧与智慧。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,让我们共同呵护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,让莱州海草房的绿色屋顶,永远飘扬在胶东的海风之中。
——《莱韵风华网•莱风遗珍•非遗传承》栏目组编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