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、清明、三月三,是三个相近又有一定联系的节日,每到这时,我总爱回味那些童年快乐的记忆。
“寒食”,即寒食节。小时候,每到这时妈妈就会说,过寒食了,给你们炒寒食豆吃——就是把大豆放到锅里炒熟。妈妈炒出的寒食豆,黄黄的,香香的,放到嘴里一嚼,咯嘣咯嘣,脆脆的,香极了。上学了,我的五年级老师告诉我,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大忠臣介子推的。
“清明”,即清明节,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清明到了,天气开始变暖了,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是要折些柳枝,学着电影里八路军叔叔隐蔽伪装的样子,扎成帽子扣在头上,拿着用高粱秸扎成的(貌似)长枪,玩“中国美国”的游戏。
上学了,每到清明,我们全校同学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,去河坝口的烈士碑前,祭扫烈士墓。还时常听一些大同学说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过了清明,让我最高兴的就是,可以脱去厚厚的棉衣棉裤,只穿秋衣秋裤和夹袄,那个圈申请快啊。可是妈妈总是叨念“清明断雪不断雪,谷雨断霜不断断霜”,就是不让过早的脱。
参加工作后,每到清明,除了带领学生去祭扫烈士墓外,还要给自家的先人上坟,不过,老人们总嘱咐我,清明当天不上坟(否则会长青光眼),清明前后上10天坟。
“三月三”,我小时候的三月三是陪伴着打秋千、放风筝、吃玉米碴子度过的。
每年到了三月三,爸爸就会在天井(院子)里给我们竖起秋千。我打秋千很有窍门,不用别人帮着摇,自己就能越荡越高——我会使劲的往后退,然后靠着秋千的惯性自己发动起来,接着就借秋千往后摆的力,同时蜷双腿,借秋千向前摆的力顺势伸出双腿。这样反复地协调做起来,秋千就会越荡越高。
到了三月三,有许多小伙伴还会在家长的帮助下,扎风筝。可惜的是,我找不到用来扎风筝架子的竹坯子,就没能扎过风筝,只是非常羡慕的看着别人扎的风筝,偶尔也会接过来放一会儿过过瘾。上到三年级,我就能帮妈妈干活了。
快到三月三了,傍晚妈妈收工后,就会带着我到碾屋去“伐”玉米(就是用碾把玉米压碎,去除外皮),我会帮着妈妈推碾——尽管一会就会感到很累,但我总是坚持着;尽管每年到这时都会很打怵,但我从来没退缩过——我要帮妈妈干活。玉米压得差不多了,妈妈会用簸箕,把压下来的皮扇掉。一般第二天中午,妈妈就会熬一大锅香喷喷的玉米碴饭让我们吃。
到了三月三,小麦也已经起身长到约20厘米左右了,满地绿油油的宛如绿色的海洋。妈妈会对我说,你看,这真是“三月三没(淹没)老鸦(乌鸦)”了(那是,我们那里的乌鸦特别多,成群结队的,一落地上就一片黑,到三月三前后,乌鸦再落到麦地里,就不容易看到了,这就叫“三月三没(淹没)老鸦(乌鸦)”)。